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遵义新闻 > 正文

从花茂十年看感恩奋进振兴路

2025年06月18日   来源:遵义网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是一个贫困村。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贵州调研时,告诉花茂村的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十年一瞬,花茂村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纸,绘就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乡村图景,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讲理论:卢思树,播州区石板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

讲实践:杨水平,播州区委党校电教信息科科长、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的难忘瞬间

【卢思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咱们贵州,十年来,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咱们贵州,其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遵义,并于6月16日在花茂村亲切看望了基层的干部群众。杨老师,您曾在花茂工作了近十年,您能帮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的情形吗?

【杨水平】好的,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在“红色之家”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悉心询问村民家里种什么?土地经营情况如何?旅游收入怎么样?村民们纷纷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自家生活情况,并赞赏政策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花茂十年之变: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卢思树】你看,这一张张笑脸背后已经映射出了新时代贵州人民生活的巨变,花茂村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缩影。十年来,花茂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杨老师,我们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花茂这十年的变化吧?

【卢思树】昔日荒田变茂园,农旅融合谱新篇。

【杨水平】九丰蔬果香四溢,乡愁集市客流连。

【卢思树】陶艺文创传特色,农家笑语绕炊烟。

【杨水平】集体经济达千万,村民富足喜开颜。

【卢思树】生态整治换新颜,脏乱无踪道路宽。

【杨水平】天蓝地绿鱼戏水,田园葱郁果盈山。

【卢思树】三园绽放芬芳韵,四季常春画境间。

【杨水平】美丽乡村人向往,幸福生活比蜜甜。

【卢思树】美食美景美人生,真山真水真田园。

【杨水平】党建引领聚群贤,共治乡村活力添。

【卢思树】合作社中谋发展,贤达理事献良言。

【杨水平】民主协商解难题,矛盾消融绽笑颜。

【卢思树】文明实践千万家,移风易俗树榜样。

【杨水平】善治共建开新篇,花繁叶茂胜从前。

【杨水平】近些年,花茂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民房作为旅馆来经营,把乡愁作为文化来传承,在乡村振兴路上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卢思树】花茂村的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立足本地特色,必须依靠群众参与。这不仅是花茂的经验,也是贵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

践行“两山”理论:花茂的绿色发展之路

【卢思树】说到重要实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中,还强调了“含绿量”这个关键词,点赞“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求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今,咱们花茂已是一片郁郁葱葱,那么花茂的“绿”是从何而来呢?

【杨水平】“村点出彩、沿线美丽、全域洁净”,这就是花茂的“绿色”关键词。一直以来,花茂村做到了“三个坚持”:

首先,坚持生态优先。用村民赵大姐的话说:“以前垃圾到处扔,臭气熏天,现在大家都很自觉了,村里干净多了!”如今的花茂,已是“抬头看山山有色,低头看水水成景,放眼看村村如画”了。

其次,坚持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就像村里以前的柴窑污染大,现在改成了电窑,既环保又能提高产品质量,“美丽环境”变成了“美丽经济”。

第三,坚持共建共享。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通过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三小园”建设,发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人人受益于环境”的良好氛围。

【卢思树】确实,乡村振兴不是牺牲环境换取发展,而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

特色产业富民:花茂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卢思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近些年,花茂村铆足劲,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纸,绘就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乡村图景。杨老师,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花茂村的产业发展“秘诀”?

【杨水平】当然,“秘诀”就是“农业筑基、旅游塑形、文化铸魂”。

农业筑基主要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文化铸魂主要是依托苟坝会议红色资源,挖掘乡愁、农耕、土陶等文化元素,增强发展软实力,再以旅游为载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例如,花茂土陶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母先才开设的陶艺体验馆,不仅让传统技艺可感可触,还让“土泥巴”成为村民致富的“金疙瘩”。但一开始他为此欠下了80万元债务,原本规划用20年还清,他妻子也担心会负债累累,血本无归。母先才坚定发展土陶文化,借助电商平台,将土陶销往全国各地,每年纯收入超30万,仅用两年就还清了所有债务。

除此之外,花茂村聚焦“文旅+红色+研学”定位,深耕乡愁文化,打造“我在花茂有块田”“乡愁十景”“乡愁集市”等沉浸式场景,提供打糍粑、制土陶、品美食、制作纸浆压花画等乡愁体验,推动乡土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

【卢思树】这些年来,花茂村坚持以“三产融合”为抓手,构建了农业强、旅游兴、文化活的发展新图景,十年间实现从“贫困山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蝶变,2024年接待游客超8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00余万元,形成了“以旅带农、农旅互促”的良性循环。花茂村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实际,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只有让产业真正扎根乡村、惠及农民,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振兴。

昔日荒茅田,今日花繁茂。杨老师,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花茂村实现“花繁叶茂”的根本原因,您能想到什么呢?

牢记嘱托再出发,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杨水平】我想到了花茂村一个老人的话。当时,《花繁叶茂》的编剧欧阳黔森来花茂采风,在闲谈中问一位老人是否知道《十谢共产党》这首歌。这位老人家说,知道,但要他说,就一句话: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

【卢思树】这是一位花甲老人最简单、最质朴的表白。“辛苦了”和“幸福了”这两个词,浓缩了我们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也是老百姓最好的肯定和嘉奖。如今,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干部和父老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必将是“花繁叶茂处处景,政通人和日日新”。



编辑:庞璇

编审:向婧  李光伟

总值班:邹杰  余春玉


(责任编辑:庞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