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2017年以来,遵义市持之以恒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教体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从街道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我市以优质社区教育助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学”“乐学”,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居民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从社区到城市
打造全民学习大课堂
一个城市的学习力,是城市关键的软实力。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创造幸福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引领下,我市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其中,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实现居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被看作是学校之外的“全民充电站”。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我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下,我市在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遵义分校设立了遵义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并挂牌成立遵义社区大学,负责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教育示范、品牌项目等工作,同时依托社区学院等社区教育机构,积极培育学习型组织,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创建了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6个省级社区教育试点单位;6人被推介为贵州省“百姓学习之星”,其中2人荣获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称号;4个项目被推介为贵州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其中3个被推介为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市社区教育成果不断涌现。
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遵义市立足新发展阶段,结合实际搭建了遵义社区大学为龙头、县(市、区)社区学院为骨干、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及村(居)社区教育工作站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四级联建网络。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当地电大工作站、职业学校等设立社区学院,乡(镇、街道)依托当地中小学设立社区学校,村(居)依托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设立社区教育工作站,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重点向县(市、区)级城市拓展,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广泛参与、深度参与社区教育的舞台。
从能学到乐学
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以需求为导向,遵义市充分发掘现有优质资源,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打造符合我市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社区教育内容。
遵义社区大学作为推动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的龙头单位,利用学校数字化建设的优质资源,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着力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
2022年5月,遵义社区大学联合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开设“国学·诗词课堂”,聘请我市优秀诗词爱好者授课。除了利用每月的集中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外,还通过采风活动让学员走出课堂,采取月赛、“金句奖”等形式促进学员交流学习,扎实推进诗词进社区、诗词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拓宽诗词联曲受众群体。
学员优秀作品参加“百城杯”全国诗词大赛、全国百诗百联大赛、“凤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桃花源杯”全国诗词大赛等赛事,数十人次获奖,营造了良好的诗词文化学习氛围。
今年6月3日,新蒲新区新中街道幸福社区教育基地兴趣爱好摄影班开班,由遵义市文化馆的专业摄影师授课,让社区摄影爱好者系统地学习手机摄影技巧。
9月23日,遵义社区大学联合遵义市花艺协会开设了基础花艺鉴赏与培训课程。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受训人员制作出一束束美丽的花束。
“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的学习热情,遵义社区大学开设了国学·诗词、摄影基础、基础花艺鉴赏与培训三门课程,由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选派专业教师授课,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遵义社区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这些专业课程,遵义社区大学还携手市红十字会,挂牌成立遵义红十字会自救培训基地,开展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以办好社区居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遵义社区大学还在继续探索、挖掘、开设社区居民兴趣浓厚的课程。
除了遵义社区大学带头打造精品课程,各县(市、区)结合实际也挖掘开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项目。
桐梓县以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设立社区学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该校与桐梓县海校街道虎峰社区联合,推出了“国学经典好书诵读”“听桐城故事,育时代新人”“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社区教育文化沙龙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活动,推进社区教育向县直各单位、乡镇(街道)、村(居)发展,在全县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
我市各地持续挖掘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办好家门口的社区教育,为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探索遵义路径和模式。
以善学促善治
服务城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社区教育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各地开展具有针对性、地域性的项目设计,以善学促善治,让社区教育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正安县作为社区教育县、乡、村三级网络创建示范点,依托正安县党校、瑞濠街道办、新龙孔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学校,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全力构建县、乡(镇、街道)、村(居)为一体的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瑞濠街道下辖6个行政社区,是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模最大的安置点,搬迁3793户17534人,安置点内有劳动力9000余人。
正安县委党校针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安排专人研究“扶贫安置点的社区教育新模式”课题,通过统筹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让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瑞濠街道办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为主线,落实“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要求,统筹培训资源,以“移民点单+企业下单+政府买单”的菜单式培训逐户建档,开展家政、护工、厨师、保洁、保安等各类技能培训,助力区域内的劳动力就近就业。
新龙孔社区是瑞濠街道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之一。社区通过定期开展感党恩、安全法治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市利用社区教育四级联建网络平台建设,将社区教育切实深入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居),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
湄潭县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核桃坝村为依托,设立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工作站,推动乡村振兴。
湄潭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聘请市、县两级专家,重点从乡村规划与发展、思想政治、社会治理、新农村建设、茶叶产业、技术培训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党性强、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造就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
核桃坝村被誉为“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急需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乡村致富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利用社区教育工作站,该村开展“乡村振兴我助力”行动,做好“返乡人员”“新型农民”“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等培训项目,帮助培训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共建美丽乡村。
如今,从学校到社区,从乡村到城市,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氛围日臻浓厚。我市融合学历教育、技能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以“社区教育+”着力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质量,助推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为建设西部非省会教育强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实践新篇章展现新作为。 (记者 石影)
相关热词搜索: